只要一个人真正有了睡意,那么他总有希望能重新成为一个完好无缺的人。
——J.D.塞林格
关于创作背景
原作背景考据
故事背景是越战之后,美苏冷战大背景。新一代青年通过嬉皮士文化表达对正府的不满,战争对家庭尤其对幼儿的影响,冷战大背景的压抑感……作者对当时美国社会的还原令人喟叹。而正是这样一个时代背景造就了亚修个人的命运悲剧。
创作大环境:80,90年代的日本正是耽美作品的黄金年代,耽美作品题材内容涵盖广泛,主旨大到时代之痛人性之悲,小到个人命运敏感情绪。如《间之契》早在80年底就对未来人工智能社会分化提出作者的构想(人的人工智能化及人工智能的“人性”化),《冬之蝉》是生不逢时,个人情爱面对时代洪流的无力感。还有《炎之蜃气楼》《风与木之诗》等等佳作。与现在“为肉而腐”不同,这一时期的“少年爱”作品意在消除性别在爱情关系中的影响,表现“两个精神体的”共鸣。Banana fish 无疑是其中佼佼者。
关于二者关系
亚修和英二的感情并不是爱情,他们也并没有性的关系,他们是跨越友情和爱情的灵魂伴侣。
最后要提的是,虽然很多人在新番归类时都将其归于bl向动画,但实质而言原作中亚修和英二并没有发生过性关系,两人也没有明确表达过带有“爱”的字眼的台词。吉田本人的创作理念受二十四年组一代的少女漫画家影响明显,这一时期的少女漫画家在情感关系的塑造上追求的是只属于两个人之间的无法剪断的羁绊,强调的是绝对唯一的心之安眠之处以及精神救赎,无关肤色、国籍、地位、瞳孔颜色、年龄与性别,是非常精神柏拉图的纯粹式情感诉求,用原作的表述就是“超脱于爱情之上,在灵魂深处相连”,某种意义而言虽然画风剧情硬派但本质上还真是很有少女漫的特色,浪漫主义到了极致。而这种关系由观看者的视角和理解的不同又会衍生出“最理想的男性关系”“soulmate”“最佳拍档”“终极挚友”或者是“基佬”等多种解读。正所谓直者见直、腐者见腐,基者见基~
01-24话标题出处及简介
基本可以看得出,大多数作品都是来自海明威和菲茨杰拉德 这两个人就是特别出名的soul mate,一开始是的,到最后死亡的时候也是的。 菲茨杰拉德在一生中对于海明威的写作贡献似乎比自己还要巨大,两个人的亲昵程度让菲茨杰拉德的妻子也妒忌不已。
两人的关系与ash和英二的关系似乎有很多地方重合,但也可以说截然不同。但ash对英二喜爱的理由却是很符合。“对于菲茨杰拉德来说,海明威在他一生中既是文学上的竞争对手又是理想中的英雄化身的综合体。海明威充满阳刚的形象,运动员的体魄,善饮酒的作风和曾经参加过战斗的经验,这些都是菲茨杰拉德一直向往但不曾具有的。”
《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J.D.Salinger
在《逮香蕉鱼的最佳日子》里,香蕉鱼隐喻着什么? – 赵观的回答 – 知乎
以下评论转载自:鸿儒笔谈
在海中淌水,年轻人说自己是懂行的;香蕉鱼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开始是普通鱼,游到一个洞里,里面有很多香蕉,有的贪婪的吃了很多香蕉后变成香蕉鱼,胖的就不出来了,得了香蕉热的病死了。
西摩对纯真的西比尔这么说:
“……游到一个洞里去,那儿有许多香蕉。它们游进去时还是样子很普通的鱼。可是它们一进了洞,就馋得跟猪一样了。”
“它们吃得太胖了,就再也没法从洞里出来了。连挤都挤不出洞口了。”
然后他自杀了。
小说开头的对话,还有旅店和海滩的场景营造了整篇小说的度假气氛,在这样的气氛里,perfact day也就具有了它的反讽意味——在这一个旅店里住着“九十七位纽约来的广告业务员”、时装流行“满眼都是闪光装饰片”的时代,真实情况是钻不出欲望洞口的“香蕉热”。
同时,这也是杀死自己,结束“香蕉热”的好日子,就像祥林嫂死于祝福声中的年夜一样。西蒙的自杀是有预谋的,他带着手枪来渡假,并死在了妻子身边,他用这种激烈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于环境的抗议、惩罚和绝望。
香蕉鱼可以理解成成这么种状态:
洞是世俗的一切。普通的鱼是天真未凿的状态。吃多了香蕉的胖鱼是被世俗灌满了的人。当西摩在海边和西比尔虚构香蕉鱼时,他女人正和丈母娘在电话吧唧吧唧吧唧吧唧说一些最琐碎的事。这种对比就够鲜明了。
不妨作一简易思想实验。若将《香蕉鱼》的故事作“单纯”解,应该注意到道德悖论:塞林格用孩童世界的单纯来对成人道德的虚伪,而当单纯像任何一种美好事物一样被向往追求时,它便也开始了登堂入室成为道德的进程。若只看到“单纯”一词的正面,与《毛诗》附会《关雎》妃德、《葛覃》妇德,与神秀及宝玉“未入门内”的偈语,有差别无?到此时,“单纯”这个词已经偏离本义,甚至成为了一个笑话。
当林黛玉点上“无立足境,方是干净”时,等于同时也告诉你,懂了,就不用说了。结果薛宝钗紧接着絮絮叨叨了一段大道理。
塞林格也点了,只不过更隐晦、更悲观。
西比尔是西莫追求的纯真。厌恶世俗的人,唯一的选择就是逃离。所以最后,西莫选择了自杀。就像霍尔顿一样,逃离学校,想去西部,想去悬崖边,独自做一个守望者。实际上,塞林格本人,最著名的身份除了作家,还有隐士。赚到钱之后,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买一大块地,然后把自己锁在里面,再也没怎么有出来过。对他们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被西莫亲吻过的西比尔的脚心,总有一天也会因为走太多路,而长出粗粝的老茧。
在我看来,“抓香蕉鱼最好的日子”另一种说法就是“选择自杀的最好日子”,西摩对于他的妻子来说就是一个精神病患者一样存在(可能对大多数的我们来说,或者在医生的确诊中)。总是做着在她看来发病的行为。
她的妻子总是表现的很了解他(并向她的母亲表示到西摩不会脱去他的浴袍,因为他不喜欢别人看到他皮肤),但是当小女孩西比尔邀请他到海里的时候,他欣然接受了,同时也脱掉他的浴袍。(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总是会假象西摩会在海里杀害西比尔,因为西摩是个精神病患者,然而最后并没有,西摩和西比尔玩得很开心,他像一个正常人一样。
才意识到原来我刚开始透过他妻子和妻子的母亲的对话中,就对西摩带有一种偏见,怎么说呢,就是那种把西摩当作一个病人的想法。)好像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隐形的想法吧,也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在西摩回到酒店后,看到床上熟睡的妻子和指甲油的味道,拿起行李箱里的手枪(以为要杀了他的妻子),坐在床边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开了一枪。结束。
好像到这里不知道要说什么,感觉塞林格就是想把引入一种我认为的西摩是个可怕会伤害到别人的患有精神病的这么个意识里,以至于最后拿枪的一刻都在认为西摩会杀害他的妻子,但最后他是开枪杀死了自己。看到这里开始自我怀疑,处在对西摩的愧疚中,它可能就像影子一样照射在生活中,生活中我们也许听说这个人有精神病,会对我们可能造成伤害,本能的躲避,我们潜意识里面就已经带有有色眼镜。
这让我想到了一些以前看过的电影,貌似那种精神病患者和医生之间的故事(我觉得它是个恐怖片),觉得西摩是个正常的人,不是那种真正的精神病患者。
最初的天真,稍不留意,就倏然消失了。